健康守护 | 请查收!秋季校园传染病预防攻略
发布时间:2025-11-11 动态浏览次数:1

秋季是流感、诺如等传染病高发和传播的重要季节,校园集体生活环境更增加了我们面临的健康风险。那么,我们该如何科学防范、筑牢健康屏障呢?下面,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秋季传染病的防护知识吧!

识别“威胁列表”,部署“防御工事”

面对秋季健康“威胁”,精准识别是关键。首先,我们来识别一下秋季常见的几位“健康对手”,它们常以发热、呕吐、皮疹等症状为攻击信号。

流感(流行性感冒) - “高输出型选手”

(1)病原体: 流感病毒 (甲、乙型等)。

(2)症状特点: 绝非普通感冒!通常起病急,表现为高烧(39°C-40°C)、全身肌肉酸痛、乏力、头痛等全身症状,同时伴有咳嗽、咽痛等呼吸道症状。传染性强,容易在群体中引发大规模“掉血”。 

(3)传播途径: 主要通过飞沫(咳嗽、打喷嚏)和接触传播。

诺如病毒感染 - “消化道扰乱者”

(1)病原体: 诺如病毒

(2)症状特点: 主要攻击消化系统,引发呕吐、腹泻、恶心、腹痛,常被称为“冬季呕吐病”,但在秋季也开始活跃。往往发病急、传播速度快,易在宿舍、班级等集体场所形成“范围攻击”。

(3)传播途径: 粪-口途径是主要传播方式,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、食物或物品均可感染。

水痘 - “皮肤标记型刺客”

(1)病原体: 水痘-带状疱疹病毒。

(2)症状特点: 身上会出现向心性分布的红色斑丘疹、疱疹、结痂(各期皮疹可同时存在),伴有发热和瘙痒。具有极强的传染性,易感者接触后90%都会“中招”。

(3)传播途径: 空气飞沫、直接接触疱疹液传播。

手足口病 - “隐匿的偷袭者”

(1)病原体: 多种肠道病毒(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EV71型为主)。

(2)症状特点: 主要表现为手、足、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、疱疹,口腔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会非常疼痛,影响进食。多见于幼儿,但青少年和成人同样可能感染。

(3)传播途径: 密切接触、飞沫、消化道传播。

二、构建个人健康“防御塔”

面对这些“威胁”,我们绝不能毫无预防。请务必做好以下几种预防措施:

措施一:接种疫苗——最核心的“主动免疫”接种流感疫苗、水痘疫苗等是预防相应传染病最经济、最有效的手段。它能为身体提前准备好“识别码”,当病毒入侵时,免疫系统能迅速反应,将其清除。请务必关注学校的统一安排或当地疾控部门的通知。

措施二:勤洗手,会洗手——“物理屏障”的基石使用流动水和肥皂(或含酒精的洗手液)勤洗手,尤其是在就餐前、如厕后、接触公共物品后。遵循“七步洗手法”,彻底清洁指尖、指缝、手腕等部位,持续时间不少于20秒(大约是唱两遍《生日快乐歌》的时间)。

措施三:规范佩戴口罩——“呼吸道的滤网”在教室、图书馆、食堂等人员密集或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,规范佩戴口罩是阻断飞沫传播的“黄金法则”。不要随意摘下,注意正反和密合度。

措施四:保持社交距离与通风——“环境净化”避免扎堆聚集,与人交谈时保持1米以上的安全距离。每天定时开窗通风2-3次,每次20-30分钟,能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病毒浓度。

措施五:强化自身“主机”性能——健康生活方式 

(1)均衡营养: 保证优质蛋白(鱼、肉、蛋、奶)和丰富维生素(新鲜蔬果)的摄入,为免疫系统提供“充足弹药”。

(2)规律作息: 避免熬夜,保证充足睡眠,让免疫细胞得到最好的修复和生成。

(3)适度锻炼: 每天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,如晨跑、打球等,能有效增强心肺功能和免疫力。


秋季传染病防控需时刻警惕,请大家牢记这些防护知识,从自身做起,共同守护校园健康环境,真正做到防患于未“染”!